我国最新自主研发的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\"通浚\"轮和\"浚广\"轮正式下水,标志着我国疏浚装备技术迈上新台阶。这两艘\"国之重器\"长约198米,相当于两座足球场首尾相连的长度;宽达38.5米,比标准篮球场还要宽出10余米。其最大挖深可达120米,相当于在40层高的摩天大楼底部进行挖掘作业。最令人惊叹的是其3.5万立方米的泥舱容量,这个数字意味着可以一次性装载相当于18个标准游泳池体积的泥沙,而填满这个庞然大物仅需90分钟,展现出惊人的作业效率。
2023年8月26日,这两艘亚洲最大舱容的耙吸式挖泥船正式亮相。其强大的作业能力令人瞩目:每挖掘1米深度,就能挖出相当于36个标准足球场面积(52亩)的泥沙量。
展开剩余63%与著名的\"天鲲号\"绞吸式挖泥船相比,二者各有所长。耙吸式挖泥船采用独特的\"耙-吸-运\"作业模式:前端安装有类似九齿钉耙的耙头,通过高压水流将海底泥沙冲散,再通过强力泵吸系统将泥浆抽入船舱。这种设计使其既能直接卸货,也能通过排泥管进行远程吹填作业。而\"天鲲号\"则配备了可粉碎坚硬岩石的绞刀头,采用\"边挖边排\"的连续作业方式。
从应用场景来看,两种挖泥船各司其职。\"天鲲号\"凭借6000立方米/小时的高效挖掘能力,特别适合15公里范围内的近岸工程,如平陆运河建设等需要精确控制的项目。而\"通浚\"轮等耙吸式挖泥船则擅长远距离、大深度的泥沙转运,无论是外海造岛还是深海管道铺设都能胜任。这两类装备的协同发展,充分展现了我国从\"疏浚大国\"向\"疏浚强国\"的跨越。
关于治理悬河的设想,让我们进行详细测算:黄河下游768公里的悬河段,若按平均宽度800米、高度5米计算,总土方量高达30.72亿立方米。以\"通浚\"轮3.5万立方米的舱容计算,需要完成近8.8万次作业。即便不考虑运输时间,仅填满船舱就需要连续工作15年。更复杂的是,现今黄河下游已形成\"二级悬河\"的特殊地貌,主河槽、滩地与堤外地面形成三级落差,部分河段落差超过300公里。贸然开挖可能导致河势剧变,引发决堤风险或海水倒灌等次生灾害。因此,治理黄河悬河需要综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,制定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,不能仅依靠单一工程手段。这既是对工程技术的考验,更是对综合治理智慧的挑战。
发布于:天津市垒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